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400-008-2859/span>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发布时间:2025-01-13 09:33:5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2日至3日在江苏苏州调研时强调,要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李强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必须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好。要坚持供需双向发力,在需求侧聚焦共性问题找准转型切入点,在供给侧大力培育专业化服务商。要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加快设备数字化普及,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制造业。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大企业率先转型、引领带动,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转型基础底座。
以场景化方式
推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
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智能成套生产线以及新技术与工艺结合的模块化生产单元,以场景化驱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建设基于精益生产、柔性生产的智能车间和工厂,探索“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智能场景。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工厂全场景赋能,引导重点产业设计、研发、制造各环节共链融通,多链互补,加速产业智能制造全场景全链条落地。
建设智慧产业链供应链
深入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产业链,绘制数字产业链发展图谱,构建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及跨行业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各节点、各流程数字化。加快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化供应链全环节数字化应用。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建设集产品设计、物资采购、需求预测、库存动态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平台,实现供应链柔性敏捷、物流智能化和管理决策数据化。
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
加快数字技术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应用,加大以龙头企业为主力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链式”数字化转型力度,形成上下游、大中小、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协同发展生态。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融通平台,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供需匹配、协同创新、生态共建。支持头雁企业带动优势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加强合作,共建安全可信的数据空间,引导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深度用云用数能力。
建设“产业大脑”
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优势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建设多元数据融合应用的“产业大脑”。构建“产业大脑”算力调度、数据汇聚、算法开发、服务开放四类平台,提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种能力,赋能政府开展产业链精准治理与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产业大脑+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价值链”融合,重塑产业链组织、流程与模式。有序推进“企业大脑”“行业大脑”“产业大脑”建设,构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产业大脑体系。
探索共享制造模式
鼓励各类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环节建设共享工厂,依托线上平台打造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模式。支持平台企业深度整合多样化制造资源,建设共享制造平台,把生产制造各环节各领域分散闲置的资源集聚起来,弹性匹配、动态共享给需求方,探索“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开放专业人才、仓储物流、数据分析等服务能力,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建立共享平台生产和安全标准,健全共享平台监管制度。
探索建设区域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
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业务需求,探索在算力枢纽及人工智能发展基础较好区域集约化开展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建设,满足均衡型、计算和存储密集型等各类业务算力需求。加快制定算力设施、IT设备、智能运营等方面的基础共性标准,探索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运营模式和多方协同合作机制。建立人工智能数据处理中心算力算效评估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算力算效评价标准。建立跨区域算力资源调度机制,构建立体联动的算力调度体系,打造供给高效化、调度机制化、运营智能化的算力服务新生态。
发展跨物理边界虚拟园区和集群
结合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建设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的虚拟现实产业园区和集群。推动虚拟感知、虚拟互动、数字孪生等技术赋能园区生产和管理,促进园区全要素互联互通,探索构建园区线上空间、虚拟工厂新场景。建设面向虚拟现实产业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以需求和应用场景为结合点,推进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实施跨产业链、面向特定场景、具有市场潜力的融合应用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建立健全碳排放核算体系
完善碳排放核算机制,加快建立覆盖全面、算法科学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等。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加强碳排放统计核算信息化能力建设,优化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方式。在完善产品碳核算基础上,探索建立碳标签制度体系,引导消费者选择低排放产品和服务,倒逼全产业链减排。
探索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新模式
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行“以渣定产”,因地制宜探索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新路径。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实施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许可证豁免管理。建立固废智慧管理平台,推进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智慧化、信息化、可视化。聚焦固体废物处置薄弱环节,将处置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建设。强化固废产业技术研发,大力培育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推动固废产业多链发展。
大力发展生物制造
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探索构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体系。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生物制造领域实现生物制造菌种、生物基环保材料和生物质能等技术突破。大力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推动化工、医药、材料、轻工等重要工业产品制造与生物技术深度融合,向绿色低碳、无毒低毒、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围绕中试放大与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高通量、自动化、开放式生物铸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