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 联系电话

    400-008-2859/span>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 详情

2022年终盘点|驭势者赢,六大方面看2022年中国汽车业

发布时间:2023-01-04 17:05:52

“现代化国家,汽车强国不可或缺。2022年,汽车产业‘混沌’形态变得清明,‘变革’力量厚积薄发。历‘混沌’,拨云见日;迎‘变革’,驭势者赢。”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2022年度之声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以“驭势”为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从六大方面总结2022年的汽车产业特点,并提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应对建议。



来源:Pexels



政策护航产业发展


2022年,疫情、稀缺材料、缺芯少魂、成本高涨、物流受阻等风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汽车产业之上,风险与危机暗流涌动。

为更好应对风险与挑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引领、保障、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一方面,密集出台产业链供应链“稳链、强链、补链”政策,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打通关键堵点,汽车零部件供应短缺得到有效缓解,汽车生产端风险得到较大程度化解。特别是在汽车芯片领域,建立供需对接平台、打击囤积居奇、强化自主可控等多项举措,将芯片短缺的影响降到较低水平。


● 另一方面,减征购置税、放宽汽车限购、打通二手车市场等系列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刺激了新购、换购消费,促进了消费升级,在汽车市场端发挥了强心剂和助推器作用。



民族品牌奋力突围


吴志新表示,面对诸多挑战,民族汽车企业以奋楫者姿态、以奋斗者作为,实现了逆势突围。2022年10月,民族品牌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三个突破:一是乘用车销量份额达到53.2%,占据半壁江山,撬开了曾经不可撼动的合资和豪华品牌市场大门;二是第一次出现民族车企占据市场销量前三甲,中国有了自己的“种子选手”;三是单一民族品牌市场份额首次超过10%,民族汽车产业锻造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来源:摄图网


“2022年,足以成为民族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吴志新认为,成绩的背后,是民族品牌的坚守克难和厚积薄发。


1

民族品牌坚定不移推进品牌高端化。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车型价格超过30万元,跨入豪华车的价格门槛,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民族品牌突破了固有的形象标签,“高端”“科技感”“创新力”“技术实力”等民族品牌新标签,赢得用户的青睐,在用户心中开始扎根。


2

民族品牌坚持深化营销创新。民族品牌销售理念真正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商业模式创新吸引了流量,并把流量转化为销量,民族品牌找到符合自身定位的品牌调性,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品牌IP。


3

民族品牌着力重塑新时代用户文化。作为当前消费主力的年轻群体,成长于中国制造崛起、经济腾飞的时代。在高涨的“国潮”消费热情下,自主品牌大力融合国潮设计,彰显民族文化自信,赢得了年轻一代的认可与信任。



技术为核创新驱动


“新四化”赛道,呈现出空前的朝气与活力。吴志新表示,汽车产业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担当创新主体地位的使命,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供应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取得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基础性和关键性领域的技术封锁。

由衷欣喜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通过技术创新,巩固了先发优势,夯实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根基。纯电动车平均续航里程提升到400公里以上;十年间,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升了2倍;新一代插混技术更是实现油电购买平价。

“中国汽车产业在2022年,抓住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牛鼻子,特别是面向软件定义汽车新时代,已经全面打响技术创新、科技自立自强之战。”吴志新说道。




新能源汽车蓬勃引领


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使用场景,迎来百年一遇战略机遇期。

吴志新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一是市场高速增长态势远超预期。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二三线城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尤其是南方的城市新区,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及补能优势明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远超预期。


二是产品结构由“哑铃型”向“纺锤型”演变。紧凑车型集中体现节能性、舒适性等典型特征,迎来爆发,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开始直面竞争,形成了聚势而强的效果。


三是固态电池开启研发元年。半固态电池技术、新体系电池技术竞赛正式开场,动力电池技术的跨代际创新突破,必将是下一代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焦土和生死存亡之地,颠覆性风险需认真应对。


四是插混汽车显著上升。插混汽车由过渡角色向全能型角色转换。其节能性、长续航特性,激发了插混汽车消费需求,市场正式进入插电汽车2.0时代。



智能网联未来已来


吴志新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各类关键技术集中呈现的核心载体,既是技术实现突破的驱动者,又是重要的受益者。


  • 在政策层面,2022年,从行业监管到信息安全再到基础设施等全方位政策密集出台。沙盒监管制度问世,有效化解原有召回体系监管制度中对自动驾驶的种种掣肘与限制,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全方位推动信息安全政策体系建设的良好态势。针对高阶自动驾驶,深圳率先发布法规,支持L3及以上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运行,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车路协同迎来国家顶层政策加持,“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成为双智城市发展标准范本,汽车与交通、能源、城市将实现深度融合。
  • 在技术层面,路线百家争鸣,产品多场景应用。汽车不再只是简单的交通移动工具,正在成为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智能座舱作为第三生活空间的核心载体,追求更加人性化的交互,追求科技感,追求沉浸式体验,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竞技场。人机交互更加智能,语音交互的新车渗透率已达八成。视觉体验不再是豪华车的专属标签,中高端量产化车型逐步搭载HUD,装车率达到6%,有望持续提升。民族品牌企业在这一全新赛道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可以看到,多款自主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已经实现量产装车,随着成本的下降,将迎来大规模商业化。
来源:摄图网



出海搏击走向全球



吴志新表示,2022年,我国有望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出色成绩单的背后,既有外部环境的机遇,更体现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内生强劲动力。

吴志新认为,疫情笼罩下,芯片短缺导致全球产能降低,为我国提供了积极抢占海外市场的契机,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完整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车的成绩更是格外抢眼。2022年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49.9万辆。传统企业、新势力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敲开了欧美、东南亚市场的大门,走了出去、站住了脚跟。




踏准趋势抢滩2023年


吴志新表示,迈向2023年,汽车产业内外部环境依然波谲云诡,但汽车产业的态势和趋势已经不断清晰。为此,吴志新建议


一是顺势进取,坚定电动化新赛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基本渡过依赖政策驱动的发展期,消费牵引、市场为主、政策助力的新发展阶段已经到来。电动化,是全球汽车产业的新赛道,是汽车强国建设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不容有失。要坚定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信心,要坚定多种技术路线并存发展的判断。同时,相较于传统汽车领域,更应重视智能新能源汽车车用芯片供应链的安全,更加重视动力电池稀缺资源的安全、稳定、畅通,这将直接决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已有优势的巩固和保持。


二是察势布局,应对动力电池新革命。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已经成为电池技术的下一个风口,能量密度的翻倍增长,将对现有动力电池产业链带来革命性的冲击,更是我国作为当前行业领先者的挑战和忧患。因此,我国动力电池领军企业要从当下开始,加快推动固态电池的创新突破和产业化进程。同时,必须要高度重视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的战略安全。


三是观势前行,应对碳足迹新壁垒。要从全生命周期着手,基于全产业链梳理碳足迹,建立碳账本,摸清碳排放底数;要重点关注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要加快我国汽车产品的绿色认证体系建设,包括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标准法规体系、低碳产品评价和认证能力,加大加快国际互认,有效对冲发达国家的碳关税贸易壁垒。要系统性构建汽车产品、产业“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我国汽车产业的规模优势,进军欧美发达国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