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 联系电话

    400-008-2859/span>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首页 > 企业新闻 > 详情

龙智造出席两岸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为你解读转换路径

发布时间:2019-06-21 16:02:43

6月19日,由国务院台湾事物办公室指导,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主办的两岸新旧动能转换高峰论坛在山东大厦举行。

QQ浏览器截图20190717160518.png


本届论坛以“新动能、新机遇、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进两岸融合发展。两岸400多位工商界人士出席论坛,龙智造工业云平台代表亦出席了会议。下面,小龙就给大家盘点下此次论坛的焦点内容:


01论坛内容


本次论坛主要包括高端智能装备合作、健康及生命科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两岸金融创新合作支持产业发展、“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示范区”研讨五场专题交流洽谈会及研讨会。


论坛系统推介山东省和济南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载体、政策及需求,交流鲁台相关领域最前沿、最新发展趋势及商机,宣传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新机遇、新动能、新愿景,合力打造经贸合作对接平台。


02嘉宾分享


龚正(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


高质量发展已经全面起势


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谈到,山东与台湾渊源深厚,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连。现如今,新动能、新机遇、新发展恰逢其时、正当其势。当前,山东正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并聚焦“十强”产业,优化结构,改善生态,增强动力,高质量发展已全面起势,近年来,山东聚力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政策、环境、服务“三位一体”的集成优势,山东愿与台湾同胞共享广阔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郭金龙(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


新环境趋势下应加强两岸共享融合


两岸企业家峰会大陆方面理事长郭金龙在致辞中说,当今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产业布局正在进行重大调整,中国大陆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新阶段。他指出,为更好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在新形势下转变发展思路,在新趋势中加强合作创新,在新征途上培养创新人才。希望两岸企业家准确把握新时代新机遇,共享融合大利,共担民族大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萧万长(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


两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荣


两岸企业家峰会台湾方面理事长萧万长在开幕式上说,山东省人力资源充沛优秀,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相当雄厚,是台商投资兴业的沃土。


“山东有望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经济增长步伐,台商也有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与山东企业携手进行更大格局、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深入发掘鲁台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商,达到优势互补、相加相乘、互利共荣的目标。”萧万长说


03论坛背景


据了解,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等“十强”产业,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达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跨界融合提潜能、品牌高端提价值的目标。


截至4月底,山东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9088个,开业企业5880家,实际使用台资268亿美元。


04路径解读


工业企业如何更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当前驱动我国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模式替代”和“技术替代”两大方式,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被具化为四种行之有效的路径。


>>>> 路径一


聚焦生产制造环节,瞄准市场需求,优化传统优势产品产销。


这是一种传统动能与新模式、新技术相融合的方式。相比于注重技术的创新性,该路径更突出技术的适用性,立足于最大程度解决企业面临的产销问题,是传统工业领域大多数企业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仍然聚焦所属传统行业和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优势产品,企业升级的动力通常源于扩大传统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通过生产制造环节的新旧动能转换,有效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根据调研评估,当前80%以上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这种路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在企业实践中,这一路径可以细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升级传统优势产品的运营模式。比如,有的服装企业通过构建大数据库和网络化服装产品设计平台,实现产品定制化和个性化生产,企业利润率得到大幅提升。二是提升生产线的运作效率。比如,有的企业努力提升生产精度,通过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使产品质量显着提高,有效降低了废品率和成本。


调研发现,采取这一路径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偏重使用国内外成熟度较高的产业技术,一般在行业技术领域处于跟随状态。在此情况下,企业的产品、技术、模式的可替代性均较高,容易出现市场“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不良现象。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相关行业发生技术整体升级和市场需求大幅变化时,一旦企业发展战略出现了方向性偏误,企业的转型灵敏度和升级能力就会不足,易造成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大幅波动,甚至短时间内出现企业休克的风险。


>>>> 路径二


着眼生产性服务环节,瞄准产业链延伸,致力实现高附加值。


这一路径能够帮助企业较快摆脱原有的优势生产环节成本高、附加值低等困境。聚焦生产性服务环节挖掘新动能,更突出技术的积累和对技术的深度开发,着力于解决企业技术资源增值的问题,是传统工业领域大型企业普遍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由于制造业高附加值环节大都处于研发设计、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等产业链两端,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规模等基础优势,才有能力向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企业立足于自身产品与市场优势,在现有技术和人才实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技术的灵活运用,挖掘向产业链两端延伸的突破口,力促整体附加值水平提升。调研评估表明,当前10%以上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这一路径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在企业实践中,这一路径主要表现为:通过传统优势技术、人才、产品、市场的资源整合和运作模式创新,形成生产性服务环节新动能。比如,企业可以依托产品销售形成的市场空间,向产业链上下游同时延伸,实现从提供全面技术解决方案到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从简单的“商品供应者”向全方位的“用户工艺师和装备师”“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型等。


应该看到,通过这一路径激发新动能,企业将更倾向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利益引导下,若企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并没有同时加强对原有优势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企业就有可能逐步丧失原有优势产品的市场和行业话语权,最终造成产业链延伸后劲乏力。


>>>> 路径三


发力关键技术突破与推广应用环节,瞄准全球技术引领,争取国际市场话语权。


这一路径是促进传统动能焕发生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之策。强调技术的创新性、引领性、先导性,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产业话语权和国际市场占有率,促进工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是传统工业领域龙头企业主要采取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但由于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周期和市场成长周期均较长,短期内盈利难度较大,在全球产业技术竞争日益激烈和市场壁垒逐渐加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具备业内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基础,同时有成熟、稳定、规模较大的产品市场作为支撑,才能在不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调研评估表明,当前只有不足5%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该路径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在实践中,这一路径一方面体现为企业对国内尚未完全掌握的产业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另一方面体现为企业对产业前沿原创技术进行研发。在当前国际产业技术壁垒日益严密的背景下,产业前沿原创技术开发的门槛和难度都很高,随着此轮产业技术浪潮天花板的逐渐临近,产业前沿原创技术的争夺主要集聚于具有启动下一波技术浪潮前景的实验室技术。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尚难以承担实验室技术向产业技术转化的高投入与高风险,因而产业前沿原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一般是在政府支持下,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进行开发。


这一路径更倾向于引导企业攻关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因此,运用该方式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要面对当下市场盈利与尖端技术引领之间脱节的矛盾。通常市场更倾向于采用较为成熟且成本低廉的技术,而产业前沿技术则具有较高的产业化成本和市场推广成本,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企业容易对产业技术攻关表现出忽冷忽热的态度,甚至还会出现技术研发短期停滞的现象。


>>>> 路径四


重构产业链各环节,瞄准新模式融合,提升运作效率。


这一路径是传统动能获得外部助力的便捷方式,强调企业能力与新模式的融合与互补,是传统工业领域开始关注并谨慎尝试的新旧动能转换路径。通过运用新模式对产业链潜力的挖掘或重构产业链,一方面使研发、运营、信息、管理等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逐渐独立并成长为新业态;另一方面促进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调研评估表明,当前不足3%的传统工业领域企业采用该路径进行新旧动能转换。


具体来看,企业主要通过开拓传统动能的发展新空间和新渠道,形成新动能。比如,共享单车的出现就彻底改变了自行车行业的产业链运作模式,许多行业大型厂商都纷纷成为共享单车项目的代工方,同时富士康等大批科技硬件制造企业以其产业链和设计优势迅速切入自行车领域,短期内解决了困扰企业多时的库存积压问题,并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由于这一路径倾向于引导企业探索与新模式的融合发展方式,而新模式自身的发展前景以及风险挑战尚不明确,借此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企业往往要面对“泡沫较多、前景不明、意外频出”的情况。从较具代表性的自行车行业看,新模式在撬动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去品牌化、产品趋同、热钱投机、新一轮产能过剩、标准缺失等一系列对产业升级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