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023-85238886-8004
guanghui.wang@longygo.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发布时间:2021-04-21 16:40:18
一是原料成本上涨推动了大宗商品的价格普涨。前两个月,进口铁矿石、铜精矿的均价同比大幅增长56.6%和44%,幅度相当高。原油价格也创下了历史同期的最大涨幅,布伦特原油期货、纽约轻质原油期货涨幅均在20%左右,原材料成本上升支撑了下游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二是下游行业生产恢复形成了供需紧张态势。一季度下游行业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轻工产品和一些主要机械产品产量都呈现了大幅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增速远远超过了钢铁、铜、铝等原材料的产量增幅。另外,部分化工企业停产检修,美国极地风暴等导致部分产品产量锐减。
三是有色金属、部分化工产品等金融属性突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经济预期向好等推升了全球期货交易的活跃度,金融市场短期炒作也对价格上涨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黄利斌介绍,我国工业体量庞大,部分大宗商品海外采购量也非常大,相关商品价格上涨对PPI影响非常直接,近几个月上游行业的产品出厂价格都呈现明显的上涨态势,并随着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尽管部分上游企业盈利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加大了下游企业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相关涨价因素多具有短期性和突发性,大宗商品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我国具有充足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和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制造业门类齐全、产能充沛、供给充裕,市场自我调整的适应性较强,有关部门也已经在采取措施加强保供稳价的工作。总体看,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制造业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总体上还是可控的。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举措推动稳定原材料价格:一是加强运行监测和价格监管,稳定市场预期,及时发布运行情况,做好舆情引导,防范市场恐慌性购买或者囤货。配合有关部门坚决打击垄断市场、恶意炒作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支持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协同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鼓励冶炼企业及加工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交易。”黄利斌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