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 联系电话

    400-008-2859/span>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 详情

加强 “数字工匠” 培养 助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25-01-14 09:58:45

在当今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科技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一转型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 “数字工匠” 队伍。他们犹如精密齿轮,契合于数字化制造的复杂机械,驱动着产业升级的巨轮滚滚向前。

一、“数字工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

传统制造业以手工技艺和经验为基石,工人凭借精湛的手艺确保产品质量。步入数字化时代,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智能工厂中,自动化生产线纵横交错,工业机器人精准作业,大数据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精准依据。在这全新的场景下,“数字工匠” 应运而生。

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传统制造工艺,更精通各类数字化技术。能够对数控机床进行复杂编程,使机器雕琢出精度达微米级的零部件;运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判故障,保障生产线高效运转;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开展员工培训与产品设计,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创新效率。“数字工匠” 凭借自身的复合技能,将数字化的 “软实力” 融入制造业的 “硬躯体”,成为推动产业革新的关键力量。

二、当前 “数字工匠” 培养面临的困境

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

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制造业实际数字化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许多院校的课程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在真实数字化生产环境中的实操锻炼。职业院校虽注重技能培养,但在数字化前沿技术培训方面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端 “数字工匠” 的期望。

企业培训投入有限且缺乏系统性

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成本压力,在员工 “数字工匠” 技能培训上投入资金不足。培训内容往往零散,缺乏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的系统培训方案。员工参加完短期培训后,无法将所学知识连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难以形成持续的技能提升动力。

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相较于传统工匠,“数字工匠” 作为新兴群体,社会大众对其认知和认可度还不够高。年轻人在职业选择时,更倾向于金融、互联网等热门领域,认为制造业环境艰苦、发展空间有限,对投身 “数字工匠” 行列心存顾虑,导致人才储备源头不足。

三、多措并举,强化 “数字工匠” 培养体系

优化教育体系架构

高校应主动对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智能制造工程、工业互联网技术等相关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机会参与企业数字化项目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职业院校要紧跟产业步伐,更新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强化数控编程、机器人操作等数字化技能培训,为制造业输送大批基层 “数字工匠”。

激发企业培训内生动力

政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对员工数字化培训的投入。企业自身要制定长远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战略,依据自身转型路径,设计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体系。从基础的数字化工具使用培训,到中高端的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培训,逐步提升员工数字化素养,形成内部人才梯队。

提升社会认同感与职业吸引力

媒体加大对 “数字工匠” 群体的宣传报道力度,展示他们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卓越成就,以及所享有的优厚待遇、广阔职业发展前景。举办各类 “数字工匠” 技能大赛,为从业者提供展示平台,提高其社会知名度。企业优化工作环境,改善薪资待遇,为 “数字工匠” 提供更多晋升机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制造业数字化浪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数字工匠” 赋能下的制造业数字化未来蓝图

当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 “数字工匠” 队伍活跃于制造业各个环节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将迎来质的飞跃。智能工厂将实现真正的无人化生产,生产效率呈指数级增长;个性化定制生产不再是难题,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产品质量通过数字化手段全程可控,打造世界级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国制造业凭借 “数字工匠” 的精湛技艺与数字化创新优势,将从制造大国稳步迈向制造强国,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开启一个崭新的数字化制造时代。

让我们携手共进,聚焦 “数字工匠” 培养,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添砖加瓦,铸就中国制造业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