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打造智慧园区 助力企业上云

  • 联系电话

    400-008-2859/span>

关注微信公众号"龙智造工业云"

了解更多动态

首页 > 行业动态 > 详情

73家中国工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工信部发布十年“成绩单”

发布时间:2022-06-14 16:35:08

“十年来,我们着力培育优质企业,制造业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一大批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入围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业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实现翻番,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62家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创新力度持续加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投入强度成倍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11.9%提高到22.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6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


新闻发布会现场(来源:工信微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12-2021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加到37.3万亿元,以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工业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


“2020年和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我国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仍然达到6.1%,不仅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也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辛国斌表示。


辛国斌同时表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供给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需要,产业链供应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还有不少薄弱点,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受地缘政治冲突,新一轮疫情等的冲击影响,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是这种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的。辛国斌分析,从长周期看,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配套齐全、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中央出台了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系列政策措施,对稳定经济既是“及时雨”也是“定心丸”。目前,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正在全力达产,随着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我国工业经济有望尽快回归正常轨道。



我国工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核心增长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体系完整优势进一步巩固,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辛国斌表示,回顾这十年工业经济发展,我国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举措:



1

着力加强规划引领。以中长期规划和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为统领,及时制定年度预期目标和工作计划,形成长短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体系。


2

着力强化政策供给。这十年来有关部门相互协同,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围绕扩投资、促消费、保畅通、优环境等出台了一系列稳工业增长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3

着力加快动能转换。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4

着力激活市场主体。深化落实“放管服”和重点领域改革,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大力减轻企业负担,千方百计稳住企业这个根基。


5

着力扩大对外合作。统筹国际国内产业循环,扩大高水平开放,吸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先进制造业在我国布局,推进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6

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挑战。




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重大战略决策,我国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迎来从“制造大国”“网络大国”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0%左右提高到近30%。”辛国斌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介绍,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强基础、促转型、增动能、提品质,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整体实现跃升。



■ 一是稳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一批关键基础产品和材料基本满足了国内需要。布局建设了动力电池、增材制造等22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共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200多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了125个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9个新材料的重点平台。


■ 二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等量或者减量置换,1.4亿吨“地条钢”全部出清,电解铝、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加快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2012年以来,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持续稳定在40%以上,成为提振工业投资的重要力量。


■ 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了技术、标准、政策支持力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对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服务机器人在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已经成功实施2万例手术。


■ 四是着力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增品种方面,功能化纤维、生物基纤维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智能终端、智能家电等不仅满足国内多样化需求,还畅销海外。在提品质方面,家电、制鞋等领域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达到95%以上。在创品牌方面,2021年,24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入选了世界品牌500强,比2012年增加了14家。




我国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和贡献越发凸显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对促进中小企业工作作出部署,应该说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密集、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徐晓兰认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机制在不断完善,营商环境显著改善,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深入人心。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贡献越发凸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增长快。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具体到工业领域,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了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23.5%、38.7%、37.1%。


2

贡献大。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从业人数比例达到80%,其中2021年我国私营个体就业总数达到4亿人,较2012年增加了2亿多人。以中小微为主的民营企业是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2021年对外贸增长贡献度超过了58.2%。


3

活力足。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十年以上,超八成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专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徐晓兰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全面落实落细惠企政策,用足用好各类工具,千方百计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支持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确保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稳定,为我国经济大盘稳定奠定坚实基础。